当使用RDB(Redis Database)持久化机制时,Redis会定期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存储到磁盘上的RDB文件中。RDB文件是一个二进制文件,包含了Redis数据库中的键值数据、过期时间、数据结构等信息。
RDB持久化的过程如下:
1. 快照生成触发: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执行SAVE、BGSAVE命令来触发快照生成操作。SAVE命令会阻塞Redis服务器进程,直到快照生成完毕,而BGSAVE命令则会派生出一个子进程来执行快照生成,不会阻塞服务器进程。
2. 快照生成:Redis在执行快照生成时,会通过fork操作创建一个子进程,子进程会复制父进程的内存数据。由于使用了写时复制(Copy-on-write)机制,子进程只会在内存数据发生变化时进行复制,减少了内存复制的开销。
3. 写入RDB文件:子进程在复制完父进程的内存数据后,会将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RDB文件中。写入过程使用了一种紧凑的二进制格式,数据写入的顺序是按照键值对在内存中的存储顺序进行的。
4. 原子替换:当临时RDB文件写入完毕后,Redis会使用操作系统的原子重命名(atomic rename)操作将临时文件替换掉旧的RDB文件,以确保原子性。这可以避免在持久化过程中的数据丢失。
RDB持久化的特点和优势包括:
- RDB文件是紧凑的二进制文件,非常适合用于备份和传输数据。
- RDB持久化可以配置定期或触发式保存快照,提供了备份和灾难恢复的能力。
- RDB文件在恢复和加载时,可以快速恢复数据,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快照。
- RDB持久化对性能影响较小,尤其使用后台持久化(BGSAVE)时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RDB持久化机制有一定的数据丢失风险,因为快照生成的周期可能导致在两次快照之间的数据丢失。因此,如果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较高,可以考虑搭配使用AOF持久化机制或者将RDB持久化与AOF持久化结合使用。